一元复始二怎么说(大话西游2一来自元复始任务杀四灵阵怎么杀快)

2023-11-28 09:43:27 59 0

大话西游2一来自元复始任务杀四灵阵怎么杀快

2人。1混1B,1魔主盘,1鬼主回血,还有一个随机(鬼火鬼,忽视仙,大力魔都可以)。第一关,杀女鬼,只要混或者B住女魔,都带大力BB砍女鬼2回合。第2关,主冰女人,混女鬼,输出把火力扔向3个男魔就可以。第3关,先一直做好防守,魔靠大抽消耗对方,最后秒掉仙。第4关位置控制,直接输出,如果BB好抗的话,要求回血鬼可以吸出来血,过关也简单。主要是看默契配合。没默契,再说神装NB战士,RMB玩家之类也不可能单干过关。

细说汉字(330):一元复始——说“元”

本文约6500字,阅读约需要13分钟

细说汉字

(330)

一元复始——说“元”

朱英贵

 

 

一、“元”字小引

传统旧历年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春联,指的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其源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然而,用“元”字指称新的一年的开始只是一种引申用法。古代术数家认为,物质世界按五行递次更代,周而复始,一个周期谓之一元,可见“元”也可以是指更大范围的周期变化的开始。据《后汉书•律历志下》记载:

“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万物毕改,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岁首至也,月首朔也。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是故日以实之,月以闰之,时以分之,岁以周之,章以明之,蔀以部之,纪以记之,元以原之。”

据说,古代术数家据此计算,物质世界按五行递次更代,周而复始,一个周期谓之一元,计四千五百六十岁。《后汉书•律历志下》还记载道:“元法,四千五百六十。”刘昭注引宋均曰:“四千五百六十者,五行相代,一终之大数也。”

那么,这个“四千五百六十”(4560年为一“元”)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根据上面引文所述,似乎可以作出如下推导:

其一,冬至回归谓之“年”——

一年=365余日≈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其二,“至”、“朔”同日谓之“章”——

所谓“至”即冬至之时(一年的阴阳交接之时),所谓“朔”即朔日,亦即当天月球和太阳黄经相等,称为朔,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和太阳同时出没,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中国传统历法将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那么,“至”与“朔”同日,则意谓月末夜半兼朔旦之时(一月的阴阳交接之时)刚好就是冬至之时(一年的阴阳交接之时)。

这样的机会要经过19年的循环周期,方可“至朔同日”(消化完每年365日剩下的余数时间),十九回归年置闰七次,得月二三五(235个月),得日六九三九又四分之三(6939余日),是谓“章”,此所谓“至朔同日谓之章”也(即一章=6939余日=19年)。

其三,同在日首谓之“蔀”(音bù)——

“蔀”是古历法的计算单位,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就是说,“章”要再循环4次,方能够完成没有余数的周期,为年七十六(76年),得日二七七五九,是谓“纪”。此所谓“同在日首谓之蔀”也(即一蔀=27759日=76年)。

其四,“蔀”终六旬谓之“纪”——

而“蔀”要再循环20次最后终于六旬(六十)甲子那一天,方能够完成没有余数的周期,为年一五二O(1520年),得日五五五一八O,是谓“纪”,所谓“蔀终六旬谓之纪”(即一纪=555180日=1520年)。

其五,岁朔又复谓之“元”——

而“纪”要再循环3次方能够完成没有余数的周期,一纪一五二O岁(1520年),岁名不复,必三倍之(根据四分历再乘以3),得四五六O(4560年),岁名复始,是谓“元”,所谓“岁朔又复谓之元”(亦即一元=4560年)。

对上文总结一下,“年”、“章”、“蔀”、“纪”、“元”都是天文历法的回归年概念:要调配好年、月、日,必用更大的周期,这就是:章、蔀、纪、元,以四章为一蔀,二十蔀为一纪,三纪为一元。一“章”等于19回归年,一“蔀”等于76回归年(19×4=76),一“纪”等于1520回归年(76×20=1520),一“元”等于4560回归年(1520×3=4560)。

在一章的周期里,冬至和月朔在同一天;在一蔀的周期里,冬至和月朔在同一天的夜半;在一纪的周期里,甲子的那一天夜半既是月朔,又是冬至的开始;在一元4560年后,历元又重新开始。像这样将科学的天文历法分为章、蔀、纪、元四个层级,古人称之为“四分历”,司马迁的《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就列出了四分历第一蔀七十六年的子月朔日干支及冬至干支和余分。由此一蔀可推知二十蔀(纪),推知一元的朔与冬至干支及余分,四分历法便可了如指掌。

由此可知,所谓一“元”,就是至、朔、日、岁悉皆复始,乃天文历法最大循环周期(4560年为一“元”)。于是,“是故日以实之,月以闰之,时以分之,岁以周之,章以明之,蔀以部之,纪以记之,元以原之。”(《后汉书•律历志下》)

由此可见,若以公元纪年来看,今年才2019年,连一“元”(4560年)的二分之一周期还不到呢!世人所谓的“一元复始”只不过是指称一年复始而已。

然而,即便是表示像4560年为一“元”那样更大范围的周期变化的开始,也并不是“元”字的造字本义。其实“元”字的造字本义并不复杂,它只是表示人的头部的意思,因为任何大小周期的计算的开始都是一个新的开头,都可以用人的头部意义来引申表示。

那么,值此己亥年岁首正月,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表示“一元复始”的“元”字。

 

 

 

二、“元”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图1:“元”字的甲骨文字形体

 

上面为甲骨文“元”字的各种形体,其共性特征都是由下部的“人”(侧面人形)和上部的两条横线组成的会意字。其上部的两条横线可以视为甲骨文的“上”字,表示人体之上的意思。下图为“上”字的甲骨文字形体:

 

图2:“上”字的甲骨文字形体

 

可见,“元”字是个会意字,它是由“人”与“上”两个部件会合成意的,表示位于人体最上的部位,它的造字本义当为“首”或“人头”之意。戴侗《六书故》:“元,首也。从儿,从二。儿,古文人。二,古文上。人上为首。会意。”

也有人认为,“元”字跟“兀”字同出一源。容庚《金文编》“元”字条就收有:“元作父戊卣”(一作“兀作父戊卣”,卣音yǒu,是上古时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的一个金文字形,并引高景成的说法“乃元字初文,与兀为一字。”“兀”字从“人”,上加表示头的符号,其构字理据为加符象形,本义是人头。(参见下图)

 

图3:“兀”字的形体演变

 

可见,“元”字跟“兀”字的造字本义是相同的,它们的构字理据略有差异:“元”字会意,“兀”字象形,仅此而已。

《説文解字》卷一—部:“元,始也。从—,从兀。”许慎所解的意思是:“元”,就是起始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和“兀”两个构件会意。许慎是依据“元”字的小篆字形加以解析的,大体意思是不错的,只是对它的构字理据解为“从—从兀”会意,不如解为“从人从上”会意更加切近“元”字的诸多甲骨文形体特征(参见图1)。下面是“元”字的古文字形体演变情形:

 

 

图4:“元”字的古文字形体演变

 

从上图可见,“元”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形体是一脉相承的,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也有人认为,“元”字跟“天”字构字理据相同,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固然,“天”字的造字本义也是人的头顶(参见拙文《细说汉字(277):顶天立地——说“天”》),“天”字似乎与“元”字字义相近,然而二者却不同义。因为“天”的本义是指人的头顶之上的空间,而“元”的本义就是指人的头顶。从构字理据上也略为不同,“天”字的下部是正面人形“大”,“元”字的下部是侧面人形“人”;汉字从“大”的字多表示抽象意义,而从“人”的字多表示具体意义。此不赘述。

  

 

三、“元”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元”的造字本义就是指人的头,或称为“首”。例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杜预注:“元,首。”再如:“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又如:“吐蕃叛换方炽,敬玄失律,审礼丧元,安可更为西方生事?”(《新唐书•裴行俭传》)

“元”字由此表示头部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引申义,一些引申义还可以在产生深层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居首位、第一的意思。例如:“淮阴,良将之元也,而不能修农商,免饥寒。”(晋·葛洪《抱朴子·备阙》)再如:“前妻为元妃,后妇为继室。”(《晋书•礼志中》)又如:“天鉴诛元恶,宸慈恤远黎。”(唐·沈佺期《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诗)

 

其二,表示大的意思。例如:“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书·大禹谟》)孔传:“元,大也。”再如:“夫基事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汉书•哀帝纪》:)颜师古注:“元,大也。”又如:元功巨勋(巨大的功勋),元庸(巨大的功劳),(大功勋)等。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天的意思。例如:“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淮南子•原道》)注:“天也。”再如:“告成大报,受厘元神。”(南朝·宋·颜延之《迎送神歌》)又如:“元,天也。”(《广雅•释言》)又如:元机(天机,指神秘的天意),元神(天帝、天神),元父(天帝),元命(天命),元天(苍天)等。

二是表示君主、国王的意思。例如:“元首起哉。”(《书·益稷》)传:“元首,君也。”再如:“元,君也。”(《广雅•释诂一》)又如:“故国斜阳草自春,争元作相总成尘。”(宋·文天祥《得儿女消息》诗)又如:“(南诏)王自称曰元,犹朕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三是表示民众、百姓的意思。例如:“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元,善也,民之类善故称元。”再如:“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弟,恤黎元。”(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又如:“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元元,谓黎庶也。”

 

其三,表示开始、起端的意思。例如:“乾,元亨利贞。”(《易·乾》)孔颖达疏:“子夏传云,元,始也。”再如:“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徐彦疏:“《春秋说》云,元者,端也。”又如:“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根源、根本的意思。例如:“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文子•道德》)再如:“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又如:元本(根本),元序(最根本的秩序,指礼仪),元极(万物之本原)等。

二是表示本来、向来、原来的意思。例如:“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三国·魏·嵇康《琴赋》序)再如:“本朝试进士诗赋题,元不具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又如:“此酒元是药酒。须臾,药倒三将并众兵士。”(《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三是表示一个周期的开始的意思。古代术数家认为,物质世界按五行递次更代,周而复始,一个周期谓之一元。例如:“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后汉书•律历志下》)再如:“元法,四千五百六十。”(《后汉书•律历志下》)刘昭注引宋均曰:“四千五百六十者,五行相代,一终之大数也。”

 

其四,表示元气的意思。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指人的精神,精气;中医名词,指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例如:“帝者同元,王者同义。”(《吕氏春秋•应同》)高诱注:“同元,气也。”再如:“浑元运物,流不处兮。”(《文选•班固〈幽通赋〉》)李善注:“言元气周行,终始无已,如水之流,不得独处也。”又如:“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北周·庾信《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一》)又如:元炁(元气),元阳(男子的精气)等。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称道家所称的“道”。例如:“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元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子华子•大道》)又如:元神(佛道经过修炼的灵魂。成仙得道的人,其元神可以离开肉体自由来往);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仙者的尊称);元龙(元阳,道教指“得道”)等。

二是指称帝王的年号。例如:“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史记•孝武本纪》)张守节正义:“孝景以前即位,以一二数其年至终;武帝即位,初有年号。”再如:“太祖建隆六年,将议改元,语宰相勿用前世旧号,于是改元干德。”(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又如:“射虎将军皆建节,飞龙天子未更元。”(元·耶律楚材《过云中和张伯坚韵》)

三是表示善、吉的意思。例如:“柔远能迩,惇德允元。”(《书·舜典》)孔传:“元,善之长。”再如:“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国语•晋语七》)韦昭注:“元,善也。”又如:“择元日,令民社。”(《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元者,善之长也……嫌日不吉,故言择元也。”

 

其五,用作计量单位或计算单位的称谓.

主要有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称元宝一枚。例如:“才还山中,见案上手书及国宝四元。”(清·袁枚《答秋帆制府书》)

二是指称近现代货币单位。例如:金元、银元、美元、一元钱……

三是指称数学中表示变量的字母。数字和若干字母的有限次乘法运算式中表示变量的字母称元。如:一元二次方程。

 

根据上面对“元”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元”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元”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元”字在相关成语中的意思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表示一个周期的开始。例如:

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源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贞下起元——用以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源自《易·乾》:“元亨利贞。”尚秉和注:“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

贞元会合——指新旧更迭。语见元鸥阳玄《魏国文正公许先生神道碑》:“论许先生之为臣,而推世祖之为君,则见我元国家之初,当贞元会合之气运,故善言先生,必以道统为先,而后及功业。

 

其二,表示首要、重要的意思。例如:

钩元提要——钩:探索;提:举出;要:纲要。探取精微,摘出纲要。源自唐·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钩元摘秘——探取精微,采摘奥秘。语见郑观应《盛世危言·藏书》:“或钩元摘秘,著古今未有之奇书。”

元恶大憝——元恶:首恶;憝:奸恶。原指大为人所憎恶,指元凶魁首。源自《尚书·康诰》:“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后汉书·陈蕃传》:“元恶大奸,莫此之甚。”

元恶大奸——原指大为人所憎恶,指元凶魁首。语见《后汉书·陈蕃传》:“元恶大奸,莫此之甚。”

元奸巨恶——指大奸首恶。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若果然当此之际,一毫马脚不露,那人便是元奸巨恶,还合他讲甚么性情来!”

元方季方——意指两人难分高下。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语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其三,表示原本、原来的意思。例如:

返本朝元——犹言返本还源。语见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一折:“便着铁拐李岳直至下方,度脱此二人,走一朝去,还归正道,返本朝元。”

返本还元——犹言返本还源。语见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那时着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直至人间点化柳翠,返本还元,同登佛会。”

元元本本——元元:探索原始;本本:寻求根本。原指探索事物的根由底细。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语见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元经秘旨——微妙的道理。语见清·袁枚《续新齐谐·雁岩仙女》:“所说言语,都是元经秘旨,不能记忆。”

寿元无量——寿元:寿命;无量没有限度。祝人长寿的颂辞。语见元·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爇龙涎一炷透苍穹,祝吾生寿元无量。”

 

其四,表示“大”的意思。例如:

开国元老——元老:政界年辈资望高的人。指建国时资历声望高的人。语见《北史·赵普传》:“伏见山南东道节度使赵普,开国元老,参谋缔构,厚重有识。”

开国元勋——元勋:有特大功绩的人。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大功的人。语见明·周楫《西湖二集·吴山顶上神仙》:“那时第一个开国元勋青田刘伯温先生与冷启敬相好,时常以道术互相参证。”

三朝元老——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源自《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元戎启行——指大军出发。源自《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相关链接:

细说汉字(328):神出鬼没——说“鬼”

细说汉字(329):望而生畏——说“畏”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1.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当*者迷,旁观者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一元复始春为首下联?

下联是,“万象更新冬已辞”。还有下联可以接,如下:

1、上联:一元复始春为首,

下联:万象更新勤最先。

2、上联:一元复始春为首,

下联:四季重來君第一。

3、上联:一元复始春为首,

下联:三九严寒冬冻手。

一元复始的下联是什么?

上联:一元复始,

下联: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经典的老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严谨,而且含义丰富,寓意深刻,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好!

前女友对我说一元复始,这是什么意思?

一元复始指新一年的开始,在这里或许是指你们可以重新开始,从头再来

一元复始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近义词:一元更始——更始:重新开始。指新的一年开始。一年伊始——伊始:开端;开始。新一年的开始。新年伊始——新的一年的开始。辞旧迎新——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的成语?

一元复始:

1、一元复始,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新的一年的开始。

2、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引申:一元复始的近义词是万象更新。

1、万象更新

2、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因此,万象更新的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3、出自《红楼梦》:“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万象更新的万象更是什么意?

答:万象更新的万象更的意思是各种景象更换的意思,万象各种景象之意,万不是实指形容多的意思。更动词更换之意,即各种景象都换了新气象。

一元复始说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以及气候的变化,于是慢慢有了“日”“月”“年”的概念,人们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即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太阳日为24小时,一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即连续两次朔或连续两次望之间的时间间隔,现代叫做朔望月,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9日),以禾谷成熟的周期或季节循环的周期为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所需的时间间隔,古代叫岁实,现代叫做太阳年或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即365.2422日)。

自然天象的年、月、日(回归年、朔望月、恒星日)长度不是整数,而历法却必须是整齐的,因此通过设置大小月来使月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朔望月,通过设置闰日或闰月来使年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回归年,所以置闰对历法至关重要。总的来说对自然周期的掌握和测量越准确、置闰周期越合理、历法年月日越和天象相一致,则历法越精密。

公历农历对照表

公历(阳历)

农历(阴阳历)

参照标准

太阳运行周期

(回归年)

兼顾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

(回归年和朔望月)

岁首

冬至以后的第十天

立春逢朔之日

平年月数

12个月

12个月

闰年月数

12个月

13个月

平年日数

365日

354日或355日

闰年日数

366日

383日或384日

置闰方法

四年一闰,但400年97闰。

闰日加在二月末。

无中气之月为闰月

(十九年七闰)

月首

与朔望无关

朔日

月的日数

28——31日之间

29日或30日

日首

午夜0点

午夜0点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