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有好处和坏处吗?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因为移民和大搬迁,三峡库区的植物遭遇了灭顶之灾,至于菩陵榨菜今后还叫不叫榨菜,没有谁知道,而因为水土流失,流动的河成了死水,库区内的环保怎样来杜绝白色污染?洪水季节到底向哪个区泻洪?? 有一种论点说:三峡工程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因为不是火力发电,所以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想获得巨大的收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必须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将被淹没;珍稀濒危与中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某些重要的历史名胜古迹将被淹没,其中的部分古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其他的影响还包括:对于数千公里河流水文特性无法逆转的改变,对渔业、养殖业的破坏,带来复杂的下游洪泛区的改变,以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某种洪灾的可能等等。 在对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时,中国科学院指出:工程最具破坏的方面是大规模的移民和大片土地被淹没。移民安置向来是中国修建大坝过程中较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三门峡、新安江和丹江口水库,每次移民的人数都超过30万。然而,三峡工程造成的移民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大坝工程将淹没19个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包括有着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涪陵和万县的部分地区以及重花宣杆福弱道庆的部分地区。移民人口总数超过100万并可能将近190万。在这次移民的人口中,城镇居民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致使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比以往的难度更大,费用更高。又因缺少合适的地点安顿如此多的移民人口,移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适宜的土地已被开垦和占用,大部分的人口将会被安置到近年来人口业已过剩的水库上游贫瘠的高地上。安置1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无疑是等于重建一个社会,必将打乱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致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历史和交通的原因,境内工业集中布*于长江沿岸的城市和集镇。所以三峡工程淹没的工厂多,损失也大。虽然受淹厂可重新搬迁新建,但是因停产必将打乱相互协作配套的原有系统,对经济发展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最重要的是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那些古调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到他乡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 另外对农业,前面所提到的14000h平方米肥沃农田将会没入水底,土地资源严重丧失。正如这个庞大的工程在规划时所预料的,它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 特别是工程将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鱼类,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发出警告:水库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会加快,在旱季将严重影响上游的通航,水库尾部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岸。成问题的是还无法准确的预测水库泥沙的沉积速度。此种情况有可能使经济效益比预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积速度记录,泥沙沉积的速度与位置也是难以预测。 以印度的多用途水库为例,水利专家穆尔蒂说:“大多数水库每年的泥沙沉积速度是建设时计算速度的145%到875%。”利奥波德指出:“世界范围内,三峡大坝是在未经充分验证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中国约有330个大型水库,其中230座的泥沙问题相当严重,导致总蓄水量减少了14%,其中一些水库由于分析不足和设计缺陷,在不到10年的时间蓄水量下降了50%。” 三峡工程还会产生其它多种影响因素,水库所处的地区还是水源传染病易发地区,如血吸虫病。水库中的水大量政法会减少大坝下游的水流量。该工程的反对者对大坝方形来往船只的连环闸的可靠性也表示担忧。一旦五个密切相连的闸门中的一个出现问题,那么长江的航运将会中断。葛洲坝的船闸升降机就出过类似的问题,而它只有一个闸门,在技术上比三峡工程船闸设计要简单得多,原本自由流动的河流将要变成一个缓慢流动的水库,人们担心被淹没的农田和居民区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水库对水流的控制会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可能,从而影响到上海市的供水,归根结底,三峡大坝造成的影响可涉及的范围是事先无法预测的。一旦大坝建成,它的影响将持续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长江电力旗下有哪几个水电站?
长江电力旗下有葛洲坝电站、三峡大坝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白河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其中葛洲坝是最早修建的,再就是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它全长是2309米,有32台机组发电,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电站6台。
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分别是什么?急急急!!!
葛洲坝工程就是葛洲坝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三峡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峡水电站38公里。它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1971年5月开工兴建,1972年12月停工,1974年10月复工,1988年12月全部竣工。坝型为闸坝,最大坝高47米,总库容15.8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其中二江水电站安装2台17万千瓦和5台12.5万千瓦机组;大江水电站安装14台12.5万千瓦机组。年均发电量140亿千瓦时。第一台17万千瓦机组于1981年12月投入运行。三峡工程就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葛洲来自坝水电工程学院的学院创建历史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面向全国招生。该院是一所培养水利水电建设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学院实行国家水电部与湖北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日常工作由国家水电部长江葛洲坝工程局代管。学院座落在湖北省宜昌市望州岗,占地面积3516亩,建筑面飘67542平方米。同年5月29日,国家水电部以[78]水电字206号文向三三0工程局(1982年易名为水电部长江葛洲坝工程局〉发出《关于兴办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的通知》,就学院的规模、专业设置、招生及组织机构、人事编制等有关事宜作出了相应规定。同年6月6日,学院筹建领导小组成立。按照国家水电部关于“学院当年招生”的指示,领导小组随即紧张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并根据三三0工程局的意见经国家水电部和国家计委同意,将院址设在三三0工程局职工大学(该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附近,位于宜昌望州岗和荼庵之间,以利用职工大学已有的办学条件,节约投资,加快建院速度。三三0工程局把学院的基建列为重点项目,全力以赴,仅用3个月的时间,首批建起共计3144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敏室和食堂,加上职工大学的3000平方米校舍,基本保证了学院当年招生的需要。同时,国家水电部作出决定,从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部属院校借调了17名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从三三O工程局和其他部属的大型水电工程局选择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师资力量。同年9月学院在全国14个省、市招收本科新生124名。1978年10月15日,学院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与此同时,三三0工程局将职工大学委托学院代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体制。学院首届招生时,设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工程机械和工业电气自动化共3个专业。1979年7月,学院正式成立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系、水利工程机械系和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系,以下分设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工程机械和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0年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设置干部专修科,学制为3年。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介绍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完工前我国最大的一座水电工程。该工程,1988年完成。葛洲坝工程主要由电站、船闸、泄水闸、冲沙闸等组成。大坝全长2595米,坝顶高70米,宽30米。控制,总库容量15.8亿立方米。电站装机21台,年均发电量141亿度。建船闸3座,可通过万吨级大型船队。27孔泄水闸和15孔冲沙闸全部开启后的最大泄洪量,为每秒11万立方米。
难忘“330”
今天又是一年的3月30号。
有一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和它前身的名字,令人难以忘记:
它就是中国的“330”!
因为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三峡,而葛洲坝水利枢纽于1971年3月30日在湖北省宜昌市江北镇镜山脚下长江边,举行了正式开工仪式。所以,葛洲坝以前叫三三0工程。从此,“330”这个名字响彻中华大地。
那时的“口号是万人大会、万众一心、万炮齐呜”,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为开工挖了第一锹土。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1988年12月全部竣工。坝型为闸坝,总库容15.8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电站以500千伏和220千伏输电线路并入华中电网。
葛洲坝水利枢纽全长2561米,高70米,将长江一分为三,是世界上最长的水坝之一。巨坝共用混凝土1000万立方米,各类金属6.5万吨。如长虹卧波,横断长江。主要由大江电站、二江电站、1号船闸、2号船闸、3号船闸、泄洪闸、冲沙闸等组成。
泄洪防涝,水力发电、畅通航运。如果乘着万吨巨轮过葛洲坝,可以体验巨大的轮船通过大坝的水位调节,在转眼之间上升几十米的感觉。大坝的泄洪时,其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撼!
330人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一代人,我们更不能忘记,因为他们肩挑背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铸造了中国重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国人为之骄傲、自豪!
资料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致敬葛洲坝!诞生48周年!
1958年3月30日毛主席乘“江峡”号客轮视察三峡,重点考察三峡工程坝址,那日便成为葛洲坝工程的代码“330工程”,葛洲坝工程的实施机构“三三O工程指挥部”,1974年7月1日起改称“三三O工程局”,1982年10月改称“长江葛洲坝工程局”。
1970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关于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的送审文件上批示:“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那日,便自然成为葛洲坝的生日!
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1973年西坝开始建造第一批住房房建工作组合影
赞成兴建此坝
本期编辑:黎婉容
本期审核:陈西
图文来源:黄荣安
投稿邮箱:ctgushzx@163.com
中国的最大水电站有几个?
三峡水电站 2008年10月29日9时, 三峡右岸电站最后一台机组经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
至此,三峡大坝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所以目前中国最大的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二滩工程是二十世纪建成的中国最大的水电站。
总装机容量330万kW,单机容量55万kW,这在21世纪初三峡电站建成之前,均列全国第一,单机容量排世界前10位。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工程。
电站装机容量271.5万kW,单独运行时保证出力76.8万kW,年发电量157亿kW·h。
二滩水电站建成时间为1998年5月下闸蓄水。
所以从1998年二滩建成到三峡建成前的这十年,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二滩。
中国的最大水电站有几个
三峡
为了"330小区"的老一辈"葛洲坝建设者"
2月12日,人民网、经济日报、湖北官方新闻政务客户端“长江云”刊发《为了"330小区"的老一辈"葛洲坝建设者"》,讲述了企业、街办、社区、区直单位、社会志愿者等共同行动,合力为330小区的老人们筑起坚实防线的故事。
330小区是湖北夷陵小溪塔街道东湖社区的一处杂居小区,六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旧楼里,住着的大部分都是葛洲坝集团一公司的退休老职工,65岁以上老人占80%。疫情期间,小区封闭管理,这些老人面临的困难随之而来。
“他们曾经参与过葛洲坝工程建设,是对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现在小区封闭了,子女大部分不在身边,我们就把他们当自己的‘爸妈’来看待。”东湖社区d委书记黄正凤说。
小区封闭,生活物资采购怎么办?“按要求,进出的人员都要登记,每个人两天才能出来一次。但老人属于易感人群,要尽量避免出门。我们除了耐心劝导外,也想方设法帮他们联系‘代购’。”黄正凤告诉记者。
2月10日,一辆小货车拉着一满车新鲜蔬果,停在了330小区门口。打开一瞧,有青菜、白菜、萝卜、南瓜、椪柑等。这些蔬果,是小溪塔街道仓屋榜村为小区居民捐赠的。蔬果的运送,则是由“点亮新生”社会公益组织帮忙配送。
“国家有难,我们为疫情中生活困难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理所当然。”“点亮新生”负责人叶亮说。
除了生活物资采购,小区部分老人看病、买药,也遇到难题。
“小区里住的退休老职工,户口在西陵区,看慢性病门诊只能在医保定点的葛洲坝中心医院。”黄正凤说,小区看慢性病门诊买药的老人,总共有10人,到葛洲坝中心医院看病买药,要开通行证路上交警才放行。为此,东湖社区专门联系区防控指挥部,帮助他们开好了证明。
“证明上写清了,请求医院让他们一次性买够三个月的药,免得他们经常跑。”黄正凤说。同时,东湖社区和葛洲坝集团一公司还在想办法,希望能帮老人一次性“代购”药品。
老人吴德文,情况更加特殊。他患尿毒症,每周要到医院做三次透析。
“真是感谢社区帮我开的证明!”说起开的这份证明,70多岁的吴德文满心感激,“我走路都困难,每回是儿媳妇开车带我去做透析。一、三、五,每周三次,每周都要办证明,太麻烦。社区知道后,就提前帮我办好了送到大门口!”
小区老人多,管理上也存在困难。“有的老人家喜欢转悠,耳朵不好,很难得劝。”夷陵区应急管理局就地转岗的老d员晏政荣说,“群众工作,是最难做的。”
为防控好疫情,企业、街办、社区、区直单位、社会志愿者等共同行动,合力为330小区的老人们筑起坚实防线。“我们每天都安排了4名老职工两班值守,做好进出登记、监测体温和人员管理,并为他们配备了帐篷、口罩、护目镜、消毒液、军大衣、取暖器等。”葛洲坝集团一公司退管办主任刘丽玲介绍,“加上区直单位就地转岗的两名同志,一共是六名值守人员。”
其实,参与小区防控的远不止这6名固定人员。71岁的杨光六,住在小区三楼,老伴儿狄红香安排值守,他就成了专职后勤。除了给老伴儿弄饭送饭,他还主动揽下小区防控的细碎活儿。“别看我岁数大了,身体还过得去,又住在小区里,帮帮忙方便,说话人家也愿意听。”杨光六说。
一群人行动,带起更多人行动;一条路不通,尝试更多条路径。在人们共同努力下,330小区未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老人们的生活平静而温暖。
编辑:杨懿
校对:王淼
来源:长江云APP
中国葛洲坝微言
微言在手看点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