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板块有哪些(50.地球的六大板块)

2023-11-18 10:29:53 59 0

50.地球的六大板块

 注意查看地图,了解板块与各大洲、大洋之间的关系。

一、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

我国的台湾省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多发。

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不同形式的碰撞带:

 

 

 

3.易考察点:

A.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

B.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C.生长边界主要是海岭、断层

D.消亡边界主要是海沟、山脉

 

扫码可能会显示正在审核中,请登录CCtalk客户端进行作答。

或者进入cctalk搜索88052074,进入cctalk群在作业模块中作答。

玩转地理|地球板块的那些事儿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圈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在学习时应抓住以下几点:熟悉板块分布的位置及名称;能运用理论知识说明某些重要的地质事件的成因。小编在此把这些知识作了一个梳理。

1

全球六大板块及分布

高中教材中要求大家掌握的是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洋的一部份。

▲其实六大板块还可以继续划分,如图所示

▲其实六大板块还可以继续划分,如图所示

由于高中教材只要求我们掌握住其中的六个板块就行了,所以更加详细的划分仅仅作为参考。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赤道经过六大板块,从0度经线开始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马来群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带;

2、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3、大西洋西部整体属于美洲板块,东南部属于非洲板块,东北部属于亚欧板块;

4、印度洋的西南部属于非洲板块,南部南极洲板块,北部和东部则属于印度洋板块;

5、北冰洋分别属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6、科迪勒拉山系的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而成,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2

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边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的碰撞和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教材资料中也有这样的板块分布图

生长边界大多是由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边界,那里易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等,比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消亡边界大多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边界,如果是大陆板块之间碰撞大多易形成高原和巨大的山脉,比如喜玛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多易形成海沟(大洋板块俯冲)、岛弧或海岸山脉(大陆板块受挤隆起),比如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山脉、落基山脉等。

板块边界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形来判断。比如山地地形为消亡边界,海岭则为生长边界;

2、根据地质灾害来判断。多地震、火山的地区可能为板块的边界;

3、根据金属矿产分布来判断。板块边界多矿产资源;

4、根据等高(深)线变化来确定位置。板块边界处,等值线密集,变化幅度大。

根据板块运动推测地貌未来的变化

1、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发生张裂,红海不断扩张,面积扩大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地面隆起,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3、地中海会消失,南极大陆向北漂

4、青藏高原分属于两个板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世界火山与地震多发的两个地带是什么?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及环太平洋带

日本、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多地震的原因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多地震。

印度尼西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如何用板块构造理论学说来解释群岛的成因?

位于三大板块边缘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板块碰撞挤压、断裂,形成众多岛屿。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B.极昼C.成群的企鹅D.台风

 

【答案】1.D 2.A 3.A

【命题立意】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区域特征判断。以某地经纬线网和陆地轮廓图的区域定位,判断区域的自然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知识作答。难度较易。

 

【解题思路】第1题,结合经纬线网和陆地轮廓图,该地位于纬度较高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第2题,消亡边界地质活动强烈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第3题,该地位于50°~60°附近,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夏季气温较低,因此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故B错误;企鹅在南极地区,故C错误;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故D错误。

 

 

(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A

(2012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高三地理摸底试卷)图5是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关于图示区域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河流短促,水能资源丰富    

B.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C.该区域地处赤道附近,多对流雨 

D.农业以热带种植园农业和水稻种植业为主,单产高机械化水平高

 

【答案】D 【解析】此图为马来群岛的一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多对流雨,降水丰富,但由于是岛屿且岛屿上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以河流短促,水能资源丰富;本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本区域农业以热带种植园农业和水稻种植业为主,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

 

题目1: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B.世界六大板块中南极洲板块全部为陆地,印度洋板块全部为海洋 

C.六大板块是不断运动,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D.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都为高大的山脉

C

图片来自网络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关注|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动力

转载需注明来源

地球板块有几个?

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亚欧板块 -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包括中南半岛,不包括***半岛、印度半岛)。

非洲板块 -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度洋板块 -***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 -大部分的太平洋(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几乎都是大洋)

美洲板块 -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洲板块 -南极洲与南美洲西侧太平洋。 除了六大板块外,还有一些小板块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发地来自震的主要原因。(  )

A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常识。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震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故表述正确。

地球有哪6大板块?

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地球上有多少个板块,各个板块上分别有哪

1970年前后,一批年轻的海洋地质学家,在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大陆板块构造说。科学家认为,全球的广大板块可能在它们还做为一个整体时就已经形成,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它们曾经是一个整体;发生分裂漂移时,当一个板块离开另一个板块的时候,这两个板块的后缘部分由于熔岩上涌,在沿轴线部分冷却固结,形成新的物质被填充在轴线上,大洋中脊就是这种轴线

李三忠:划分地球板块新格局

地质论坛,您的移动信息库,掌上图书馆,记得星标哦

点击上图品鉴

我们地学人就像是给地球看病的“医生”,通过分析其症状、病史,确保其健康发展。

——李三忠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本报记者王延斌通讯员王红梅

前不久,得知自己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李三忠第一时间把喜讯告诉了已年近八旬的父亲。他的父亲说:“你与李四光虽从未谋面,却一路受他鼓舞。”

李三忠与中国现代地质学开拓者李四光的缘分,要从他上学时说起。李三忠不仅就读于李四光创办的学校,还持之以恒地践行着“李四光精神”——科学创新、热爱祖国、勇于创造……

“从没想过自己能得这个奖,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地学研究者。”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李三忠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我们地学人就像是给地球看病的‘医生’,通过分析其症状、病史,确保其健康发展。”

扫除传统板块构造理论的“乌云”

1986年,带着对地质学的好奇,李三忠来到了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开启了十年的求学生涯。在大学里,他展现出非凡的素描和绘图天分。

“那时候,师兄们去野外都喜欢带着李三忠,他能吃苦,而且野外地质素描画得非常漂亮。”李三忠的师兄兼硕士生副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海洋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永江说,长期的野外训练,锻炼出李三忠敏锐的观察力。“他能察觉出石头外观的细微差异,比如颜色、厚度等,他不仅把握得准,而且画得快。”

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李三忠还对比研究过火星、金星和欧罗巴星的地质条件,分析过一块石头的元素含量、同位素组成情况和地质年龄,开展过南海、东海的深水能源勘探……

在2018年,凭着这股执着,李三忠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建立起微板块构造新原理。

诞生于上世纪的板块构造理论,常被用来解释地球地壳运动的产生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块以每年1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但学界普遍认为,有三朵“乌云”悬浮在这个理论的“天空”中,即它无法解释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动力这三大难题。

于是,为了扫除“乌云”,李三忠将全球板块划分为1000多块微陆块、微洋块和微幔块,创立了微板块构造理论框架,系统重建了25亿年以来的古海陆新格局,揭示了洋陆过渡带盆地群的多圈层耦合成盆新模式。

英国杜伦大学教授、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福尔杰评价该成果:“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工作,必将使得全球构造研究面貌一新。”

野外调研时经历“九死一生”

划分地球板块新格局,只是李三忠学术成果的一部分。

从业数年,他发表了超600篇论文,其中高质量SCI收录340多篇,多次入选全球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录;2014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而这背后,是李三忠超乎常人的付出。

“他是时时刻刻拧紧的发条,不曾松过一刻。”同事们都说,李三忠是单位有名的“拼命三郎”。

“李老师可以一天不出办公室,没人提醒他,他连喝水、吃饭都记不起来。”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李三忠的学生索艳慧说,恩师的“废寝忘食”,让她既钦佩又无奈。“我们放假前会给李老师买

一箱泡面,因为他假期也会一直在办公室,泡面就是他的午餐。”

2013年,45岁的李三忠成功申请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他第7次申请。回忆起最后一次申请前的冲刺时光,索艳慧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和李老师一起熬夜写材料,从晚8点写到第二天早8点,只有他还保持着清醒,边逐字修改边跟我们交流,而我们早就困得横七竖八了。”索艳慧回忆道。

“那次申请是一场磨炼。”李三忠说,“申请之前和之后的我是不一样的,这个过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这份吃苦耐劳,源于李三忠性格中的坚韧。他戏称,野外多次“九死一生”,这些经历把自己磨成了一块“石头”。在出野外时,他曾从山路跌落至陡崖下,也曾被手指粗的树垛尖刺穿手背。

最危险的一次,李三忠在东北某原始森林出野外,被“草爬子”(蜱虫)叮咬,体内就此留下了伴随终生的毒素。

想要取得科研成绩,需要野外实践探索,也需要深厚的理论积累。

走进李三忠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书,桌子上、抽屉里、椅子下面都堆满了书。不管去哪儿出差,李三忠都背着书包,里面装着电脑和书,“不背就不踏实”。为了编著《海底科学与技术》系列丛书,他参考了2000多本国内外专著,翻阅了国际最新的专业书籍。

用“创新拷问”督促学生进步

“李三忠是一位战略科学家。”这是很多人的共识。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其提出要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四个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而早在2010年,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交流访学的李三忠,便提出了“四深”的雏形。

“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访学考察时,我发现他们研究的落点是人类命运和前途,格局和国内很不一样。”李三忠说,那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外研究理念,他主动联系高水平学者和高校进行访学,尝试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GPlates(板块构造交互可视化软件)就是李三忠去澳大利亚交流后,在国内推行的软件。当时,国内没几个人会用,他回国后立马派学生去澳大利亚学习。”刘永江说,单位的很多先进技术、经验都是李三忠从国外带回来的。

2016年,李三忠开始担任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寻求在人才引进与培养、研究创新与范式变革等方面进行突破。近3年来,他引进了十几名国内高水平海洋地质人才。该实验室科研团队在海底可视化电视抓斗、海洋大地电磁探测系统、大型地震处理软件研发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围绕“两洋一海”基础海底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广阔的科研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能帮年轻人更深入地了解专业、未来更好地服务国家。”2020年,李三忠主动联系教务处,为本科生开设了通识课《海洋大历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他们养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每个周末,李三忠都会去实验室“查岗”,以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展,问问他们“最近搞了什么创新”。“李老师的督促就像一双有力的大手,推着我们去思考、进步。”李三忠的学生说。

这个闻名全院的“创新拷问”,是李三忠跟自己老师学的。从李三忠做博士后一直到现在,自己的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常这样问他。“它逼着我不断深入地去思考,不敢停下脚步。”李三忠说。

谈及未来,李三忠说,近5年是机遇期,自己要带领团队成员做两件事,一是面向国家“双碳”战略,构建地球无机碳循环与构造的关联,以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创新发展“碳构造”;二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发展数字预测、智能勘探,推动孪生地球数字革命、勘探与研究范式的双重变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本号原创作者搜寻活动开启中,对网络存在大量未署名文章,追本溯源,希望作者能主动与我们联系,让知识能更好的传播和被引用。

同时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多精彩文章推荐

罗群教授   岳中琦教授   梁光河教授  吕洪波教授  邓懋平高工  校培喜教授  王英民教授  罗照华教授  张中欣   贺静  莫宣学 院士                   

分享到朋友圈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哦~~

期 待 您 的 关 注

地球由几大板块组成?

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希望对楼主有用!~

地球板块了解一下

世界上的地震是怎么分布的?今天从地球板块构造的角度来说说。

 先来看看板块构造 

岩石圈分成若干板块,进行非常缓慢的移动。当板块运动的时候,各个大陆之间就表现出了相对的水平运动(称之为大陆漂移continentdrift)和碰撞、离析,从而构成地球表层的地质地理景观。

根据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LePichon)等人观点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1.美洲板块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格陵兰岛、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2.南极洲板块 ▽

南极洲及沿海

 3.亚欧板块 

东北大西洋,欧洲及除印度外的亚洲

 4.非洲板块 

非洲,东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5.印度洋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大部分印度洋

 6.太平洋板块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亚南岸)

由于每个大板块又可分为许多小板块,板块与板块接触的地方(板块边界)是地壳最不稳定的地方,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板块边界可以分为碰撞边界、俯冲边界、增生边界等类型。世界两大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山系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带)属最新板块碰撞边界,这些地区的地壳运动还没有停止,板块碰撞仍在继续,因此这些地区现在还经常发生火山活动和地震。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分布

板块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包括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菲律宾,一直到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岛弧和它们东面的海沟,大洋板块沿海沟向下俯冲和消亡。板块增生边界是指绵延于各大洋的海岭(大洋中脊),地球深处的岩浆从这里上溢,使两边的板块得到增生。板块的增生地带和消亡地带也都是地壳的活动地带,因而也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 

  全球地震活动的分布 

经科学家研究

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1.环太平洋地震带:

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2.欧亚地震带:

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3.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三大地震带分布图

能监测到的地震,每年全球约5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10万次,造成破坏的1000次,而7级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灾害的有十几次。20世纪,世界上已经发生了11次大的地震,造成巨大的伤亡。2000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7.3级以上10次。

 地震举例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

(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

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北京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震中烈度为XI度,震源深度为11公里。极震区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均荡然无存,在震区及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唐山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者达1700多人,倒塌民房530万间。唐山地区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智利大地震 1960年5月22日

(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8.9级)

地震过后,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到蒙特港沿岸的城镇、码头、公用及民用建筑或沉入海底,或被海浪卷入大海,仅智利境内就有5700人遇难。地震后48小时引起普惠火山爆发。地震形成的海浪以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横扫太平洋,15小时后高达10米的海浪呼啸而至袭击了夏威夷群岛。海浪继续西进,8小时后4米高的海浪冲向日本的海港和码头。这次海啸造成日本800人死亡,15万人无家可归。 

日本阪神地震 1995年1月17日

(又称神户大地震、阪神大震灾)

这次地震震级为7.2级,造成人员死亡5466人,3万多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受害人数达140多万人,被毁房屋超过十万栋,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板块会有挤压、冲撞

地震会有活跃期或者平静期

人生也一样,不可能一辈子一直风平浪静

就像这句话说的

“没有风暴的人生,不是海洋,是泥塘。”

-END-

 ···资·料·参·考··· 

「知乎月报」

「国家地理中文网」

来源济震微讯

认识地球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证据主要有哪几

首先问题不能这样问,板块运动是即存的事实,即使没有海洋学研究这个事实还是存在的,只是可能不会被认识到而已。板块构造理论是一个从海洋发展过来的理论,当然使用的基本都是地球物理的方法,可以说板块构造理论的证据都是来自海洋学研究的,据我所知没有其他来源。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